不久前,鼎暉投資完成了對華東地區兩家綜合性醫院的投資。盡管這兩家醫院的名字外界仍然還不得而知,但對鼎暉而言,這卻是其在醫療產業投資中邁出的又一大步。
與作為中國PE行業最早涉足醫療產業投資、并對醫院投資輕車熟路的鼎暉相比,至今很多PE機構還沒有摸到對醫院投資的門道。
現實的困境是,對公立醫院的直接投資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政策落實仍待時日,公立醫院的改制難度重重;而投資于民營醫院則難以避免審批難、投資難、土地成本高、稅負壓力重、人才不足、醫改覆蓋少等諸多難題。或者從頭新建一個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這是很多產業高投集團的運作模式,但對PE資本而言幾無可能。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鼎暉對醫療產業的勃勃“野心”,他們不僅僅對連鎖醫院、醫藥、醫療器械等項目的策略性投資上,而有意打造一個醫療產業集群,以綜合性醫院為切入口進行橫向和縱向產業鏈整合。而如今,盡管這一平臺尚未揭開面紗,但鼎暉投資創始合伙人及醫療投資負責人
王霖稱已經進行得非常“深入”。
醫療投資版圖
2013年11月29日,第一家純醫院概念股鳳凰醫療在香港成功上市,隨之股價大漲超過70%,讓資本對醫院的投資爆發出了空前的熱情。
醫院是我國醫療產業的核心主體,社會資本對醫院的興趣并不是近期才剛剛開始,除了產業高投集團的關注外,PE基金中也不乏熱情高漲者,即便政策門檻在不斷降低,但擺在資本面前的,還仍有頗多現實的挑戰。
即便是鳳凰醫療享有了“國內最大私營醫院高投集團、首只醫院股、高倍市盈率、開盤猛漲”等光環,但其背后也伴隨著一系列隱憂:私立醫院業務平平,靠公立醫院托管的“曲線救國”盈利方式存“身份”、政策風險仍有不確定性……這些問題也多多少少折射出了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投資機構在對醫院進行投資時面臨的諸多困境。
大致而言,社會資本對醫院的投資可以分為三類:投資公立醫院(改制、托管)、投資私立醫院(投資、新建)。但長久以來,現實的困境是,對公立醫院的直接投資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政策落實仍待時日,公立醫院的改制難度重重,托管公立醫院則是另一種方式,代表案例正是鳳凰醫療;投資于民營醫院則難以避免審批難、投資難、土地成本高、稅負壓力重、人才不足、醫改覆蓋少等諸多難題。或者從頭新建一個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這是很多產業高投集團的運作模式,比如方正高投集團在建的北大國際醫院、長庚參建的清華長庚醫院,但這對PE資本而言幾無可能。
在PE行業里,對醫院成功投資的案例更是屈指可數,核心原因在于醫院的投資周期較長,往往與PE基金的期限并不匹配;退出方式也尚待摸索等。
但鼎暉投資則算是一個例外,他們從十年前落子慈銘體檢以來已在醫療領域斬獲頗多,從私立專科連鎖醫院,到綜合性醫院的投資,現在再參與公立醫院投資管理的機會,鼎暉在醫療領域的投資路徑也在不斷“升級”。而鼎暉大平臺化的醫療團隊架構,也充分發揮了PE 和VC 兩個版塊的專業投資優勢。
而鼎暉投資名錄中已經有眾多的醫院在列:新世紀兒童醫院、安琪兒醫院、博生醫療(和美婦產醫院)、康寧醫院、伊美爾整形醫院、白求恩血液凈化中心……
事實上,早在2003年時,鼎暉就已經有機會參與對公立醫院安貞醫院的改制。“我們當時已經進行盡職調查,也獲得了醫院的財務報表,正準備進一步深入時,SARS突然出現,而這成為一個轉折點,監管層建議安貞醫院的改制緩行,對這家醫院的投資未能繼續。
王霖坦言,從那開始,鼎暉便已經非常關注醫療產業,未能投資安貞醫院,但在2004年時投資了慈銘體檢,這成為了鼎暉在醫療產業的第一筆投資。
此后因為當時資本市場上市基本停滯,鼎暉在那幾年也放緩了對醫療產業投資的步伐。2008年時,投資了博生醫療,2009年鼎暉開始大規模投資醫院,三年時間內相繼投資了安琪兒醫院、新世紀兒童醫院、康寧精神病醫院、伊美爾醫院等。
如今,這些醫院都已經在各個細分市場上頗有知名度,并一時成為了資本市場熱議的焦點,如安琪兒醫院剛剛獲得紅杉資本的新一輪投資。
盡管在醫院方面尚未有一例完全退出的案例,但鼎暉并不發愁:慈銘體檢已通過發審會的審核,其他醫院在規模持續擴大后也有望踏上獨立上市之路。“單家醫院很難上市,成規模的醫院上市并不會太難。投資醫院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待企業管理體制成熟,擴張到一定規模,便會帶來超額收益。”王霖稱。
事實上,除了在醫院的投資中頗有建樹以外,鼎暉PE 及
鼎暉創投在醫藥、醫療器械領域近幾年也都有較為突出的投資。在醫藥領域,其投資的項目包括綠葉制藥、康弘制藥、普利制藥以及一家法國的疫苗企業,尤其是綠葉制藥被鼎暉內部認為是一個經典的操作案例。
綠葉制藥項目的負責人是鼎暉投資董事總經理潘健和副總裁李泉。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信息學專業的李泉對于醫藥領域頗有研究:“我們跟蹤綠葉制藥的項目也花了很長時間,這個項目的特別之處是先讓它在新加坡摘牌私有化,這有高的技術難度,摘牌完之后再幫助企業發展,第三步再幫助綠葉制藥在香港上市”。從2012年聯合新天域等機構私有化綠葉制藥,再到2014年7月9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僅僅只花了兩年時間,而鼎暉則從中獲利頗豐。
在醫療器械領域,鼎暉投資了奧泰醫療、康輝醫療和威高高投集團。其中康輝醫療已于2010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后被美敦力收購)。醫院、醫藥和醫療器械構成了鼎暉投資目前在醫療產業投資的三大塊。
布局連鎖醫院
對比鼎暉此前所投資的醫院中,能夠清晰的反映出鼎暉對醫院的投資模式——對私立專科連鎖醫院頗為偏愛。
專科醫院,通常采用連鎖模式,其特點是技術壁壘低,風險小,較容易標準化和迅速復制,而這些專科也往往是針對公立醫院不太重視或對醫保依賴度低的科室,如體檢、口腔、眼科和婦產等,多走中高端路線。
新世紀兒童醫院是鼎暉投資的一個樣板。新世紀兒童醫院以中高端兒童全科為主,搭配高端產科的連鎖醫院高投集團。公司以“新世紀”為品牌、以北京新世紀兒童醫院為模式,與北京、天津、成都、蘇州和大連當地最好且唯一的公立三甲兒童醫院及婦產醫院合作。到2015年末,新世紀將有7家兒童、婦兒醫院分別在北京、天津、成都、蘇州和大連5個城市開業運營。該投資項目曾被評為2012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最具投資價值企業10強。
鼎暉創投合伙人
何欣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何是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免疫生物博士,何博士透露,鼎暉發掘及跟蹤這個項目花了三年的時間,她還沒加入鼎暉便已經開始跟蹤。“開始是想看看和高端醫療服務結合的項目,開始就考慮到了規模的問題。當時我們主動找到了新世紀兒童醫院,其實跟蹤這個項目三年多,和他們管理層都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鼎暉上上下下都和新世紀兒童醫院較熟悉。”
何欣知道,要對醫院進行投資首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有連鎖擴張的能力,事實上,在當時擬投資新世紀兒童醫院時還僅僅只運營著一家醫院。
“當時它們的其他五家醫院雖然還只是在規劃中,但是基本上都已經有比較詳實和落地的規劃了,基本上很快就能開起來所以看到了規模化發展的動力。另外,他們團隊的學術能力和對醫生學術提高的投入是我們看重他們的另一個因素,醫療質量非常高。”何欣稱。
但當時新世紀兒童醫院的追求者眾多,鼎暉在醫療產業方面的投資并不多,打動新世紀兒童醫院的創始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鼎暉對慈銘體檢的投資。
對于很多PE基金而言,要投資醫院面臨的另一問題便是資金期限的不匹配,醫院的投資周期往往較長,“一家醫院從立項、規劃開始,到建設、驗收、開業至少得三年時間,開業之后還有個培育期,一般還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開始盈利,這么長的投資周期是很多基金無法做到的,但是鼎暉的基金周期較長,能夠覆蓋較長的投資周期,比如我們在慈銘體檢這個項目上長時間的堅持。”王霖稱。
作為鼎暉首個醫療類的投資項目,鼎暉在2004年投資了慈銘體檢,當時慈銘體檢尚只有三家分店,而如今慈銘體檢在全國已經有六十家分支機構,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體檢機構之一,而鼎暉在這個項目中已經等待了十年,這是很少PE基金能夠做到的。
從退出角度來說,單獨一家醫院的營收能力有限,很難獨立上市,若形成連鎖的醫療高投集團,則能獨立上市,也可尋找到保險機構等接盤方。在鼎暉所投資的醫院中,復制能力都表現突出,鼎暉創投投資安琪兒時,它只有一家醫院在運營,現在已經有三家在運營,兩家在建;投伊美爾時,它有十家醫院,現在已經有十六家醫院;投康寧時,它有五家醫院,現在已經有七家在運營,三家在籌建。
王霖稱,對醫院的投資周期長,短期的回報不一定好,但是它是穩定的增長,風險比較低,這是很值得追求的。
在私立連鎖醫院投資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這種模式漸漸受到更多PE機構的一致青睞,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投資的趨勢已經逐漸以口腔、眼科、婦產科等技術壁壘不太高的專科開始向技術壁壘相對更高的領域轉移,如心腦血病、腫瘤等專科醫院,鼎暉對一些技術壁壘相對較高的私立連鎖醫院也逐漸開始涉足。
但投資于這些技術壁壘更高的醫院面臨的問題是優質醫療資源的稀缺,私立醫院是否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優質專家醫師,這將是制約醫院規模發展的又一難題。
在鼎暉創投所投資的另一家醫院康寧醫院,也是其投資于高技術壁壘專科醫院的一次嘗試。康寧醫院是一所三級甲等民營精神病專科醫院,2013年,鼎暉和
德福資本對其進行了聯合投資。“醫療資源是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醫療資源有限,對投資人來說就需要考慮到新開一家醫院醫生從哪里來,我們當時在投資這家醫院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康寧醫院的特點在于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它可以培訓醫生,學術上能夠提供一定的支持,這是我們投資高技術壁壘專科醫院的原因。”何欣稱。
而在不久前,鼎暉投資了專業的血透服務機構:白求恩血液凈化中心, 鼎暉投資副總裁張松是這個項目負責人,清華生物信息學博士的專業背景使其參與了鼎暉近期許多醫療投資項目。
鼎暉醫療的“野心”
自2004年至2011年,中國的醫療服務市場以年均18%的速度迅猛發展,其主體醫院市場在2011年整體規模接近1.25萬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在2010年僅為5%。而研究報告顯示,這一比例有望在2020年提高至6.5%-7%。
毋庸置疑的是,醫療市場還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而對于布局醫療產業投資機會已經十年的鼎暉而言,其顯然并不滿足于僅僅只是投資于私立專科連鎖醫院。
最新的一個動態或許能折射出鼎暉的勃勃“野心”,最近,鼎暉剛剛在華東地區“拿下”了兩家綜合性醫院。“目前還沒法披露這兩個項目的具體情況。”王霖稱。但王霖則透露出了鼎暉未來在醫療產業投資的規劃,他稱,鼎暉在將逐漸增加在綜合性醫院的投資,并有機會參與公立醫院投資管理機會,這使得鼎暉在醫療產業的投資路徑演變成:先是從醫療服務和私立專科醫院為切入口,再涉足到綜合性醫院的投資,接下來參與公立醫院的投資管理。
公立醫院一直被業界公認為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當前進入的壁壘仍然較高,即使對華潤這樣政商資源豐厚的央企,能夠參與到優質公立醫院改制的機會也不算多。“單純的公有醫院的改制案例還比較少見,鳳凰醫療的托管模式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同時鼎暉在國有企業的投資改制方面也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公立醫院改革首先應該是管理體系的改變,發揮醫院管理和運營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達成醫院發展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這其實就是把醫院的"生產關系"進行重構。”王霖稱。
鼎暉投資運營董事總經理郭其志稱,“要讓醫院院長突然變成一個企業不現實”。郭其志來自于華潤高投集團的華潤三九制藥,有著多年運營管理的經驗,而他也相信,鼎暉在民營醫院中的管理運營經驗未來是可以輸入到投資管理的公立醫院中。
鼎暉布局的還不僅僅只是公立醫院投資管理這塊大蛋糕,鼎暉對醫療產業的投資還有更宏大的構想。
從大的規劃上來講,鼎暉在醫療產業方面的投資思路演變成了兩條投資主線,一條是策略性投資,如連鎖醫院、醫藥公司、醫療器械等投資都是屬于其中的一部分,它們將有獨立的發展方向,獨立上市、退出。
而另一條線則是偏產業投資的模式,鼎暉將會打造一個大型的醫療高投集團,戰略性的投資管理幾家公立三甲醫院,以此為中心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產業鏈整合:橫向是整合醫院的資源,形成一個醫院集群,做大醫院規模以獨立上市,“只有醫院集群規模足夠大,制約醫院發展根本問題的人才瓶頸才會得到解決,平臺大了才會對人才有吸引力,學術資源、培訓體系都有助于解決人才的問題”;而在縱向的整合上,鼎暉會在醫院基礎之上再對醫療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進行整合,比如可以以此進入醫藥、醫療器械領域,還可以涉足康復領域,將康復治療結,再由康復再慢慢延伸到養老產業。“比如養老產業,很多大型機構都在紛紛涉足,先建養老院再建醫院,但我們是反方向操作的,因為幾千張床位的養老院并不能足以支撐一家醫院的業務,但如果我們先有了醫院,那再建養老院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王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