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尤其是最近這些時間,看到了許多關于投資和消費之間的關系的迷思和誤解。這包括許多網絡上的文章,也包括一些經濟類書籍。大體的說法就是投資帶來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產能過剩都是由投資帶來的,這類觀點很明顯是錯誤的。
所以有必要寫一篇文章,澄清一下究竟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是如何,哪些觀點和手段是正確而且要堅持的,而哪些是錯誤的。房地產是影響我國投資和消費結構的重要因素,本文的框架是個不錯的解讀房地產的視角,所以有必要在此文中也深入講解一下。
而且大家現在都很關心需求側改革,而需求側就主要包括投資和消費,當然還有出口。所以本文也有其帶領讀者與時俱進并理解經濟運行背后其本質的現實意義。
01 宏觀經濟中投資和消費的關系
首先要區分在宏觀經濟里,什么是投資,什么是消費。
投資就是投入現在的資源,比如錢和人,希望在未來獲得更大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保效益等等。消費,就是大家所周知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教育醫療等當前的購買和支出行為,比如買米買菜買水果買衣服,比如理發等等各種服務。
總的來說,投資是為了未來多消費。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問題,是對未來多消費還是現在多消費的取舍問題。
我們這里面講的是宏觀經濟里的投資,比如修路造橋,比如投資技術研發,投資高科技,投資環保,投資教育,投資醫療服務等等。而不是講股票之類的投資。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選擇,本質上是在現在多消費和未來多消費之間的權衡取舍。
直覺上說,吃光喝光,光消費而沒有投資,那么就永遠沒有長期的可持續的增長。完全靠消費拉動增長,好比今天吃3個饅頭,明天吃4個饅頭,后天吃5個饅頭。你想多吃就能多吃嗎?
饅頭不是憑空來的,長期看那不還是需要多保留種子多種田嗎,那不還是回到多開辟新田,或者提高種植技術種子質量等等嗎,這些事情都需要投資才能推動的。
投資是一個資源分配的過程,最終就是分配人力和過去積累的物質資本。簡化點,下面的例子只考慮人力的情況。
如果全部消費,沒有投資。假設全國勞動力9億。那就是9億人都為消費而勞動。如果投資50%,消費50%,那就是4.5億人為消費而勞動,4.5億人為投資而勞動。假設消費是一定的,那么投資比例的提高,實際上是為未來“多干活”。
如果9億人都為消費而勞動,肯定更輕松,但是未來沒有增長。4.5億人為消費而勞動,當然比9億人都干這個會更累,但是因為有另外4.5億人為未來的消費而勞動,所以未來消費有增長。所以有些經濟學家的主動大幅降低投資率而提高消費率的方法,肯定不是好辦法。
但投資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比如假設滿足當前消費最少需要4.5億勞動力,如果投資率過高,導致人數比4.5億還少,那就消費品生產不足了。投資和消費的比例,也需要合適的把握。
歷史上的一些問題,有些都可以基于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衡來解釋。比如秦朝修長城,隋朝修大運河,都是好工程,但是大概都搞的過快,超過了當時生產力的允許,勞役過重,甚至可能讓大家飯都吃不飽,最后結果就可想而知。
為什么投資能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簡單的說,要長期發展就要搞好科技研發,還要購置機器設備建設廠房等等,要修路造橋建設好的基礎設施,這些都需要資金,也就是需要投資才能實現。投資其實也就是分配人力物力去為“未來的消費”去努力,進而創造長期的增長。
02 一些常見的錯誤說法
下面講講一些關于投資與消費關系的錯誤說法。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話,“對于那些看不懂的東西,似乎說的都挺有道理”,經濟學對于大多數人就是如此。盡管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很簡單,但依然帶來了許多的迷思和誤解。
錯誤1: 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不能持續的。
不投資,長期看是不會增長的。投資于工廠和基礎設施,提高了生產或流通效率,未來產出更多。通過投資于科技研發以及教育,促進了技術進步。這些都能帶來長期的經濟增長。
錯誤2: 要完全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上面講過了,吃光喝光,是不會有長期經濟增長的。刺激消費,只能帶來短期經濟增長,而不能帶來長期的經濟增長。
錯誤3: 要靠科技拉動經濟增長,而不靠投資。
這說法前半句是對的,但是不要和投資對立起來。科技也需要投資,而且是長期大量的投資
錯誤4: 投資等于房地產和基建。
其他的比如高科技,照樣需要投資。只是發展階段不一樣。創業階段,那就是省吃儉用,少休息多干活,先搞基礎建設和重工業等。先建房子修路。有了基礎,那自然就可以搞點其他的,比如更多的高科技環保教育等等。
錯誤5: 只要政府把福利搞好了,就會促進消費,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許多人覺得只要社保拿更多,醫保覆蓋更高報銷比例更高等等,經濟問題就全部解決了。福利是有個度的。
中國這樣的大國,搞成歐洲某些國家那樣的所謂高福利國家是沒有前途的。法國這樣的高福利國家是陷入了惡性循環,人們要求更高的福利,政治家為了選票不顧實際情況就先答應下來,而福利越高則越大鍋飯,于是經濟越發不增長,所以福利反而沒增加或者福利系統支持不下去需要調整,所以繼續抗議罷工要求高福利,于是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了。
高福利本質上還是吃大鍋飯,所以還是要適度體現多勞多得。這實際上還是回到了公平和效率的權衡取舍的經典問題上去了,既要公平,也要效率,需要把握合適的度。北歐小國算是特例,李光耀的解釋是民族特性,即使高福利大家也會比較努力地工作。
養老教育醫療究竟該不該全部由政府財政支出呢?這是所有人的選擇的問題。大家可以選擇更多的納稅,政府更多的支出,那不止養老教育醫療,在這個前提下,甚至其他好多事情都可以由財政支出。但在前文中也分析過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搞成大鍋飯式的高福利國家,是沒有出路的。我們要把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錯誤6: 中國的投資和消費比例嚴重失調。
什么樣的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是合適的比例?并沒有標準答案。論證國內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調的書籍和文章至少在二零零幾年就有了,要是聽他們的建議,把投資比例大幅降下來,過去的增長肯定沒這么快。
如果他們說的是對的,經濟應該早就出問題了,而現在發展的還挺好的。當然投資比例也不是越高越好,肯定是要把握好度的。
錯誤7:促進內需就是僅僅促進消費。
內需包括投資與消費,所以促進內需也不簡單的等同于只去促進消費。
錯誤8:割裂地看待基礎設施建設和高科技的關系。
比如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的發展關系巨大。如果不修路,怎么可能有這么高的運輸效率。比如移動互聯網,如果不修那么多基站,不搞3G、4G,也不會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錯誤9:消費需求越多,生產就越多,于是經濟就發展了。
究竟是先生產出iPhone再去消費iPhone?還是消費者喊一嗓子我要iPhone就有了iPhone?當然是先投資于智能手機的研發和工廠,進而生產出來的。
錯誤10:消費者手上有了錢,就能多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這個說法似是而非。錢是這么來的,你生產了商品A,賣給了市場,掙得了收入,再去買別人生產的商品B,是個分工和交換的過程。但商品都是生產出來的,錢也是從生產商品中掙到的,不是憑空而來的。
這個說法的極限就是“直接發錢”,貨幣就是個數據,數據庫里改改,讓大家有錢是很容易的。但是有用么?沒用啊。不生產出來東西,消費者買什么啊。如果不生產更多的產品,而大量發錢,那就是通貨膨脹。好多人想象的每個人都快速的變得有錢,而又不會帶來通貨膨脹,只是想象而已,現代經濟絕不會如此。
錯誤11: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就是投資
產能過剩是好多不同原因的。比如主要由市場競爭帶來的產能過剩,雖然也經過了投資,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市場競爭。還有需求的變化和升級帶來的產能過剩,從馬車進步到汽車,馬車產能自然就過剩了。所以,不是把所有的產能過剩歸因為投資。
投資未必就會帶來產能過剩,適當的投資會帶來適當的產能。我們購買的產品多是經由投資于研發和生產設施,進而生產出來的。
03 為什么許多人搞不清楚投資二者關系
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關于投資和消費問題的錯誤和迷思,大概有以下原因:
1) 沒有往深入想一層。
大家都知道GDP=消費+投資+出口。既然投資和出口慢下來,那就搞消費吧??墒牵瑳]有投資,哪來的長期的消費的增長。消費不是想增長就增長的。
實質上就是現在多享受點還是未來多享受點的權衡取舍,投資是為了未來多消費。刺激消費,在一些條件下,短期可以促進增長,但是長期持續的增長,肯定還是依賴于投資的。
2)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消費比例高的現狀很容易誤導大家。
美國消費占GDP比例高,這是果,而不是因。美國經濟有增速,那也是因為有投資。美國經濟增速慢了,那是因為投資比例相對小了。美國經濟增速不如中國經濟增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投資比例比中國低。
格林斯潘在訪談中曾說,“歷史上,(美國)國內儲蓄總額是用來為國內投資(如道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私營部門在工廠和設備等方面的資本支出)提供資金的,因此也是生產率增長的源頭” 也就是說,投資也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源頭。美國的高科技也不是憑空出現的,也是需要投大量的錢的,人才也是需要開工資的,都是需要投資的。
格林斯潘還說過,“中國的儲蓄和投資占到GDP的比重要遠高于美國,這是中國實際人均GDP和生活標準大幅上升的許多原因中的一個。”
3 )媒體都這么說,大家也就人云亦云了。
4) 看上去對自己有利,屁股決定腦袋。增加消費,多吃多喝多玩,多美好的事情。
04如何理解房地產
房地產是個有爭議的話題,說的不好聽就要被罵,而且是到處挨罵。
大部分人會認為房地產打壓了消費,以為只要把房價降下去,消費就增長了,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瓷先ミ@個結論很正確,但實際未然,房地產的錢部分轉化為了投資,進而促進了未來的消費。
許多人都是從局部去看問題,沒有從整體出發看問題,所以才沒有想明白。舉個例子,有人說如果自己沒有房貸,就可以增加消費,天天就可以吃小龍蝦。但是如果14億人天天都吃小龍蝦,肯定是生產能力供應不上的,小龍蝦的價格也會上漲,最終結果就是全國人民不可能天天都吃小龍蝦。
其它例子也是同樣的道理,房價降了,人人都能用上最新款的華為手機嗎?不會的,華為最新款手機的生產和供應量也是有限的。
產能是普遍過剩了么?不是的,準確地說,好的新的東西,供給是不足的,這是永恒的矛盾,因為人的需求總是在升級的。很大部分的過剩也是人們的需求升級帶來的。
比如拿手機來說,許多人會說肯定產能過剩了。是的,要是生產老款手機,估計真是過剩了??墒侨藗兌加辛死峡钍謾C了,都想升級到新款手機。新款手機的產能是沒有過剩的。
所以瓶頸依然在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端,而想要消除瓶頸,就要擴大生產,就要投資,投資就要錢,房地產就是個籌資渠道。
房地產,一部分是消費,一部分是投資。消費的部分:消費者買了房子住了進去,這和明顯是享受到了衣食住行的“住”這方面的消費,而且還得裝修還得買家電,這都是隨之帶來的消費;投資的部分:賣地和稅費的收入,最終通過政府的投資行為,許多都變為了幾通一平修路造橋招商引資的資金來源。
也可以理解為融資,也可以理解為收了間接稅,收了去搞土地平整,修路造橋,經濟建設,產業投資等等。當然中間可能也有“損耗”,這個是要盡量控制和避免的。
再整體想想這個問題,其實這相當于分配了一下大家的工作。一部分人從事投資,也就是“未來消費”的事情;一部分人從事消費,也就是“當前消費”的事情。多投入錢到投資,就多一些人為未來的消費而工作。經濟增長就是這么來的。
而假設房價很便宜,政府沒有賣地收入,也就沒有多少錢投入到投資。在假設沒有其他投資情況下,那么所有人都是為“當前消費”而工作,那就是吃光喝光,于是完全沒有經濟增長的。
所以通過房地產去投資,實際上還是大家多干活了,除了“當前消費“的活,還干了”未來消費“的活。但是干活是有好處的,帶來了經濟增長,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所以,一切都是實干出來的,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
而且數據上也證明了這一點。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十多年,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多年,這些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居民消費實際上也是在快速增長的。和過去的情景比對一下,確實是滄海桑田,變化巨大。
假設沒有這樣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不修路,什么東西都運不出來或者運的慢,哪會有現在火熱的網絡購物。假設沒有這樣積極的招商引資,不去造工廠,怎么生產出來新增的消費。當然,投資和消費也需要平衡,所以房價不是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