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企業撤回了IPO申請。
4月2日晚間,上交所發布公告稱,因京東數科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或者保薦人撤銷保薦,將終止其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
這意味著,這個估值高達2000億的獨角獸,在歷經7個月沖擊科創板后,最終以撤回退場。
這是今年以來的七十多家IPO撤回案例之一,也是估值最大的企業IPO撤回案例。
以去年12月為分水嶺,“IPO撤回潮”一直持續到現在。
2020年12月,共有15家公司取消科創板IPO計劃,是之前一個月的近四倍。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今年共有73家科創板、創業板擬上市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
這其中,不乏有柔宇科技、云知聲、禾賽科技這些備受關注的獨角獸企業。
從辛苦備戰IPO,到主動放棄,這些企業經歷了什么?
1月29日,證監會出臺《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宣布自公布日起,將抽取擬上市企業,實施現場檢查,被抽中檢查的企業,可主動撤回IPO申請。
3月20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圓桌會上表示,將對“帶病闖關”的企業嚴肅處理,對執業質量不高的保薦機構,也將采取針對性措施。
《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圖源證監會公告原文
種種動態,釋放出IPO嚴監管風向,引發不少企業打起了“退堂鼓”。
那么,為何企業在嚴監管面前,紛紛選擇撤回IPO申請?撤回的企業,又存在哪些問題?
嚴監管引發撤回潮
2020年最后一天,深圳柔宇科技提交的上市申請獲得了受理,正式沖擊科創板上市。
按照以往經驗,科創板從受理到上市平均僅歷時200天,平均一家融資逾10億元。不出意外的話,3個多月后,柔宇科技將登陸科創板。
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2020年10月,董事長劉自鴻參加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登上央視熒幕發言,他表示柔宇科技已成長為全球柔性電子的開創者和引領者。
即便在柔宇科技上市材料獲得受理后的1月5日,網易“清流工作室”發布了《柔宇科技IPO真相》一文,揭露柔宇科技產品、客戶等經營風險,引發多家媒體轉載、激起輿論爭議,柔宇科技還是不為所動,順利挺進1月28日的問詢關。
直到1月31日,上市之旅突然暫停。
中國證監會公布了最新一批受理的科創板及創業板企業抽檢名單,柔宇科技和其余19家企業被抽中。
2月9日,柔宇科技撤回了上市申請材料,上交所終止其上市審核。
9天,從被抽中檢查到放棄上市,這可能是企業上市歷史上,最“火速”的撤回速度。
上交所終止柔宇科技IPO,圖源上交所公告原文
同樣因為檢查而退出IPO的,不止柔宇科技。例如,森泰股份的經歷,就比前者還要坎坷。
森泰股份是一家合成材料制造商,為戶外設施、建筑家居生產木塑復合材料。作為和柔宇科技同一批被抽中現場檢查的廠商,森泰股份在收到通知的23天后,最終選擇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這是森泰股份經歷過最“煎熬”的23天。從2020年10月到2021年2月,森泰股份在四個月里經歷了三輪問詢,回答了證監會上百個問題,甚至通過了科創板上市委審議,擬好了招股書。就只差通過“現場檢查”最后一關,森泰股份就可上市了。
然而,它還是在距離現場檢查僅剩一天的時候,撤回了上市申請,四個多月的努力只差一天,就此付諸流水。
自證監會1月29日正式發布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宣布將對擬上市企業實施現場檢查后,IPO撤回率大幅提高。
柔宇科技、森泰股份在內的首批20家被抽中的企業中,有16家選擇在經受檢查之前主動撤回上市申請,撤回率高達80%。
現場檢查有何威力,讓企業如此“聞風喪膽”?
一個細節是,現場檢查時,公司董監高等所有高管賬戶流水,甚至會計、出納等相關人員的每筆交易流水都會被仔細核對。只要有一筆出現問題,公司就會被懷疑。
財務底稿、工商登記記錄、銀行函證、會議紀要……企業活動的幾乎一切痕跡,都要經受一次全方位大檢查。參照2020年及以前的經驗,現場檢查的通過率僅40%。
一位投行人士曾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從以往IPO現場檢查來看,在進場前主動撤回的企業,證監會一般沒有任何處罰,但經過現場檢查后,不僅會被指出各種問題,嚴重的甚至會被移交稽查部門,很多企業心虛了,便撤回了?!?/span>
例如,2020年,江西綠巨人在現場檢查時,被查出更改流水、資金往來不充分等問題,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3年內不得申請IPO。
珠海杰理科技受罰更嚴重,因被查出利益輸送、財務造假等問題,直接移送證監會稽查,上市從此遙遙無期,連帶保薦機構中信證券陷入“IPO造假”指責,聲譽受損。
這是一場嚴酷的暴曬,參與其中的企業、保薦機構、律師事務所,沒有一方敢在聚光燈下冒險。
即使逃過現場檢查,企業也面臨著驟然變緊的IPO審核。
今年一季度,根據萬得數據統計,IPO審核通過率為87.97%,而在2019年,科創板的這一數據高達97%。
問詢輪次也直接反映著監管風向。2020年及以前,很少出現企業被問詢三次及以上的情況,但今年前兩個月,34%的企業遭遇三輪問詢,5家以上企業甚至被問詢4次。
日漸趨嚴的監管,讓越來越多企業暴露出問題。
盈利問題是“硬傷”
為服務科技企業而設立的科創板,如今卻上演了獨角獸“扎堆撤回”劇目。
繼面板行業獨角獸柔宇科技撤回IPO申請后,AI語音獨角獸云知聲、激光雷達獨角獸禾賽科技相繼終止上市步伐。3月11日,被稱為“AI四小龍”之一的依圖科技亦主動要求中止IPO審核。
能成為新興領域獨角獸,這些企業的科技屬性毋庸置疑。但“硬科技”的另一面,過不去的盈利關成為獨角獸企業共同的“傷痛”。
柔宇科技的例子最為典型。
成立6年,柔宇科技經歷7輪融資,曾創下“3年29.5億”的融資速度。與之對應的,則是“3年虧損32億”的燒錢速度。
燒錢的需求,源于前衛的技術。
柔性屏幕,相較于目前主流技術,彈性高、響應速度快,頗具想象前景。然而,有記者在走訪了柔宇科技的多家經銷商門店后,卻被一致反饋“品控太差”。門店人員表示,在其屏幕多次折疊后,甚至會露出里面的零件。由于質量不佳,許多經銷商已不再與它合作。
匱乏訂單,使得柔宇科技大部分產品成了存貨。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其全柔性顯示屏實際產量4.8萬小片,銷量只有2.2萬小片,不足產量的一半。
據AI芯片社報道,目前公開承認與柔宇科技合作的廠商只有中興一家,但自去年3月兩者達成戰略合作后,再無新消息放出。
還有一個插曲是,在小米展示了一款雙折疊手機后,柔宇科技高管點評,“屏幕核心技術專利、產線啥都沒有的手機組裝公司”。隨后小米激烈回復:“我們無法理解同業內有人為何罔顧業內常識,悍然碰瓷、誤導公眾。”
技術不成熟,卻先與巨頭結下“梁子”,或許唯有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的比喻,才能描述其當前處境——“豆腐上蓋大廈”。
除了柔宇科技,另外幾家撤回IPO申請的獨角獸企業,境遇多半類似:巨額研發投入、巨額虧損,與此同時,由于產品創新,營收規模很難做大。
四家獨角獸企業最新一期業績情況,
圖源連線Insight制圖
四家企業中,除了禾賽科技,其他三家研發費用均超過100%。換言之,每創造1元收入,就要付出1元以上的研發代價。
重研發下,企業難盈利。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巨虧13億,2019年,其虧損更是高達37億。柔宇科技、云知聲上半年虧損分別為9.61億、1.06億。
對比之下,各企業的營收規模顯得有些“微不足道”。虧損13億的依圖科技,營收僅為3.81億,虧損上億的云知聲,營收僅8500萬。
科技獨角獸扎入“硬科技”,為此投入研發,付出大幅虧損的代價。另有一些缺乏硬科技的企業,卻為了戴上“科技”的帽子而想盡辦法。
繞不開的“科技屬性”
2000億市值的“超級獨角獸”京東數科,飽受另一個極端的困擾——科技屬性不足。
盡管京東數科一再強調科技屬性,招股書中反復提及“數字科技”,但從營收結構看,京東金條與白條貢獻的超過40%的收入占比,還是難掩其“金融屬性”。
與此同時,不足15%的研發費用、將近30%的銷售費用,進一步暴露了京東數科科技屬性不足的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