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被投企業背后都很‘干凈’,要進入的機構都會進行嚴格的股權穿透審查,完全不允許外資介入?!北本┠骋痪€PE投資人告訴融中財經,“尤其一些國產替代機會,網絡安全、工業互聯網、芯片等賽道。這些企業上市,未來肯定是首選A股。”
事實上,近3個月來,不少高新科技企業已經開始顯露不再樂意拿美元基金的錢,而是更傾向于人民幣基金。
“坦白講,從8月份以來,我們看過不少項目,但很多都對我們愛答不理。”某美元基金創始合伙人告訴記者,“很大程度上,這些企業認為我們的估值給的太低。但我們也沒辦法?!?/span>
這位投資人的無奈其實不難理解。此前,美國暫緩中概股IPO,不少華爾街機構下調了中概股估值,變相壓低了美元基金的項目報價,加上滴滴事件國內對數據安全的監管趨嚴,多頻共振之下,越來越多的項目更愿意選擇人民幣基金投資,尤其硬科技類。
?
01
硬科技不想拿美元
機構只能選擇醫療和消費
“現在很多賽道,外資都投不了,只能選擇消費。相對而言,消費是一個不太敏感的行業。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新消費企業的估值被推得那么高,創投行業內卷如此激烈的原因之一?!痹诮邮苋谥胸斀洸稍L時上述PE投資人對記者解釋。
根據媒體調查,由于政策監管等因素,不少美元基金內部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已經開始在壓低項目估值,而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更加不受到企業青睞?!坝绕?,那些之前歡迎美元基金入股,還有意想要赴港上市的境內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企業,不再愿接受美元基金的偏低報價,而是轉身投入人民幣基金的懷抱?!?/span>
IT桔子數據顯示,從 2020年到現在,中國一級市場發生992起美元投資交易,總交易額度1193億美元,平均單筆交易額達1.2億美元。
從資金流入規模來看,美元資金流入最多的領域是醫療健康,占比達 23% ,涉及金額規模為 206.2 億美元;第二位為電子商務,含社區團購、跨境電商等,其次是汽車交通,融資規模分別在142.6 億和136.3億美元。
相對而言,企業服務以154 起的交易活躍度排在第二位,可是,其融資總額僅在80億美元左右,僅僅在醫療領域融資額度的1/3左右。此外,美元資金流入的大頭領域多數集中在教育、本地生活(餐飲食品等)、物流、先進制造等。整體而言,硬科技是美元可望不可及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疫情影響下,美元基金依舊保持對中國市場的偏好,一些大型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持續加注。2021上半年,募集金額排名Top10的基金中,有5支為美元基金,分別由KKR、黑石、五源資本、禮來亞洲基金和紀源資本負責管理。
從行業偏好和投資方向來看,看好中國的這些外資,紛紛將目光瞄準港股,尤其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中國政策長期支持的領域?!斑@也是能給美元基金帶來更高項目回報的領域,也能讓我們更有把握說服LP——同意將更多錢調整到可以港股上市的項目上?!?/span>
02
上不了市
B輪之后的投資人都得虧錢
但港股上市就一定“保險”嗎?
“我們也看到一些企業選擇要港股IPO,但在詢價發行過程,發現仍然面臨很多難題,比如境外投資機構的不認可。”上述PE投資人說到,“這些投資者會認為企業的成長邏輯有問題,前期研發耗費了幾十億,但其實商業化完全沒有實現,這就是問題。以AI四小龍為例,從招股書不難看出,算法相關的收入很少,大部分是系統集成,企業背后的實質就成了一家賣硬件的企業,與AI關系并不大。這都是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的問題?!?/span>
實際上,很多有關大數據、云計算和AI的相關企業,后輪融資已經越來越難,一方面,前期估值偏高,另一方面,上市退出渠道不明朗,都很難找到合適的大機構再來接盤。
該投資人也強調,“無論港股還是A股,這些企業都很難上市,因為背后的海外資金太多。其實創新型企業,在早期融資階段就應該提前考慮到(選擇人民幣)。而且,未來中國市場肯定還是人民幣的天下。優秀的企業上市首選A股,這是毋庸置疑的。”
事實上,由于此前政策不明朗,美元基金的很多項目,IPO變得遙遙無期,投資周期被迫拉長,而退出不明直接影響募資成績。此前賽意基金創始人孫雨軒接受融中財經時表示,“對于很多本來臨門一腳的準上市企業,如今上不去或者上市之后跌穿,很大程度上,B輪以后的投資人全要虧錢。”
當然,這些企業對于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對一家投資機構而言,如果前期估值太高,不賺錢就很難退出,那就不是一個好標的。
?
03
人民幣基金才是主力
美元募集暫緩
某美元基金投資總監表示,“我們內部已經在梳理哪些項目可能在基金到期時沒辦法完成IPO,打算賣給S基金套現。可是,S基金還在借機壓低轉讓價格,項目很可能面臨無利可圖的尷尬境地。這毫無疑問會直接影響基金收益,那也就沒辦法跟LP們交代。”
他直言,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LP同意將基金存續期順延2-3年,讓美元基金有更充足的時間等待項目赴美IPO退出。
延長基金期限,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募資也得拿成績說話。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H1,VC/PE市場新募集1941支基金,其中人民幣基金1896支,募集金額共計3764.81億元人民幣;而外幣基金僅45支,包括44支美元基金和1支歐元基金,總金額782.87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H1,PE機構的平均募集規模同比下降44.6%,VC的平均募集規模同比上升20.8%,保持穩中微升的趨勢。另外,2021上半年,早期投資機構的平均募集規模同比下降8.5%,環比下降34.2%。
7月份,國內新增376支股權投資基金發生募集,募集額達到1163.52億人民幣,其中,372支人民幣基金完成募集,募集金額1065.38億人民幣;這意味著7月只有4只美元基金發生募資,募資總額僅在15億美元左右,約合98億人民幣,占比可以說是不足1/10。
8月份,272支新基金完成募集,數量同比下降26.7%;披露募集金額的270支基金共募集622.13億人民幣,同比下降43.9%,環比下降46.5%。換句話說,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在明顯下降,而且明顯仍以人民幣基金為主力,外幣基金活躍度持續下降。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反映的無疑是當前越來越多的創投機構開始采取趨利避害的募資策略——暫緩發行新一期美元基金,轉而加快人民幣基金的募資進程。
其實,中國資本市場始終存在募資結構相對單一,退出渠道不盡完善等諸多問題,自資管新規以來,國內金融機構面臨的監管趨嚴,短期內資本供給量更是明顯減少,而人民幣資金市場,總體上缺少專業成熟并持有長期資金的機構LP。募資難,無論對于美元基金還是人民幣基金,都是投資機構想要長效發展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融中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