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以創投為主的投資機構依然未改“逢解禁必減持”的退出策略,在二級市場“賣賣賣”。
Wind統計顯示,目前已有近140家創投及其旗下基金對所持A股上市公司解禁股完成清倉式減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盡管各家賬面回報各異,但由于跨年行情及年底解禁高峰的壓力,依然有機構選擇堅守。分析人士認為,部分弱勢題材行業的估值可能繼續下挫,是影響機構去與留的關鍵因素。
創投解禁兌現意愿強烈
蘭劍智能(688557,SH;昨日收盤價26.29元)將被創投機構旗下4只基金一次性減持,12月10日,蘭劍智能發布的減持計劃公告披露了“達晨系”持股解禁后的最新動向,達晨創通、達晨創泰、達晨創恒、達晨創瑞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合計減持不超6%的股份。
反觀蘭劍智能股價,自2020年12月2日上市第一天登頂76.23元/股后,便一路下跌,截至2021年12月13日收盤,報收26.29元/股,已跌破新股發行價27.7元/股。盡管作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其業績反轉后的股價彈性勢能較高,但從“達晨系”的減持動作來看,似乎已不愿待其東山再起。
據悉,上述4只基金所持公司股票在12月2日就已解禁,一致行動人等到7天之后才公布減持計劃,確與部分機構逢解禁必減持的動作有所不同。有業內人士認為,A股擴容背景下的IPO速度穩中有進,時下次新股的博弈機會已大不如前,疊加機構年底結算的現實需求,很少有機構愿意等待賬面回報大漲。
因此,所謂“見好就收”的退出策略似乎是多數機構投資企業上市或未上市股權的共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看到,從12月開始,2021年以來的第三大解禁洪峰如約而至。
Wind統計顯示,2021年前11個月,A股有2551家上市公司的相關限售股解禁,疊加12月初步統計的270家限售股解禁,總計超過2800家企業旗下部分限售股解禁。其中,12月共計解禁348.78億股,根據月初統計的擬解禁股市值來看,總計約為5664.86億元,是2021年第三大解禁市值月度規模。
根據以往的市場,每逢解禁洪峰來臨,市場在沒有明顯增量資金助威之下,多維持震蕩甚至走低態勢,亦使得期間持股解禁的股東兌現意愿強烈。記者看到,除“達晨系”外,高特佳、如山創投、桐實投資等機構或旗下管理基金也于近期完成了對所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減持。
部分機構減持進度驚人
在上述對已解禁股實施減持的投資機構或旗下基金中,盡管投資收益各異,但對期滿撤退這件事,各機構間依然保持著默契,有近140家創投及其旗下基金已經在2021年完成對所投上市公司股份的清倉式減持。
Wind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0日(10日數據未統計完全),共有139家創投及其旗下基金對97家上市公司的解禁限售股完成清倉式減持,各機構及基金減持股份數量占到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比例的100%。
從12月的統計來看,生物谷、展鵬科技、興齊眼藥、天風證券等7家上市公司的相關限售解禁股被來自高特佳、桐實投資、如山創投等機構及旗下基金清倉式減持,并已減持完畢。如高特佳旗下深圳市高特佳瑞康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高特佳瑞滇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已對生物谷所持股份完成減持,距離首次減持的8月12日,用時不到4個月。
另據記者觀察,部分基金或投資機構減持進度驚人,有的僅用時1天。如同和藥業在2021年2月2日開始被寧波旌輝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減持,上市公司第二天就公布了其減持完成的公告,根據公告內容,是通過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交易進行,減持股份數量占所持有的公司總股份的100%。
統計顯示,在所有已清倉式減持完畢的基金及投資機構中,用時在30天以內的有19家,用時在10天之內的有5家。分析人士表示,類似極端的快速減持或在日后繼續上演。有深圳私募人士在同記者交流時就表示,年底股市震蕩會給大小非減持帶來焦慮,特別是一些已有公募持倉的上市公司,年底股價的波動或許會更大,所以會考慮快速出貨。
(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