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禁忌1982,少妇性按摩无码中文A片,色欧美在线视频,日韩第一色

11家A股公司組團到瑞士上市
2022-08-02

對于創投機構而言,退出已經成為當下最關注的問題。


過去4個月,至少10家中國企業公布了發行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計劃,包括電池制造商國軒高科、生物科技公司樂普醫療等。盡管這些企業多是二次上市,但在當前中企在美股承壓,中概股在退市邊緣的大背景之下,VC/PE或將脫離退出無望的苦境。


瑞士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管理中心,擁有廣而深的投資者基礎,資金雄厚的投資者都有興趣購買國際資產。從目前來看,瑞士交易所對中國的醫療、科技、工業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公司,都特別有吸引力。


不僅瑞士證券交易所,法蘭克福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也在當地向中國公司發起攻勢。大型證券交易所在爭奪中國公司,中企也在不斷尋求獲得國際資本的新途徑。“跟歐洲其他國家交易所對比,瑞交所上市公司估值相對比較高,中國企業如果去瑞士發行,估值差影響會更小。”有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


01

11家A股公司

組團到瑞士上市


最近幾個月,瑞士吸引了眾多中國公司的關注。


6月28日,鋰電子電池模組解決方案供應商欣旺達則宣布,公司計劃發行GDR并在瑞交所或倫交所上市。其中科達制造、國軒高科和格林美已獲得證監會批準。6月29日,芯片制造商韋爾股份和飲料生產商東鵬飲料發布公告稱,公司計劃在境外發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這兩家企業是自新《監管規定》發布以來最新宣布瑞士上市計劃的A股企業。


而早在3月,三一重工、樂普醫療、國軒高科和杉杉股份就宣布了發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的計劃,成為新《監管規則》發布后第一批公布瑞士上市計劃的中國企業。4月-6月之間,方大炭素、健康元、科達制造和格林美也相繼公布發行GDR并在瑞交所上市的計劃。


“二次上市”更像一個風險分散、拓展客戶結構的渠道。由于此前中概股股退市風險的擾動,國際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風險偏好大幅下降,導致股價嚴重脫離基本面。如果選擇瑞士“二次上市”,可以分散風險,并拓展更多熟悉中國企業的亞洲投資者。


瑞交所成立于1993年,由日內瓦證券交易所、巴塞爾證券交易所和蘇黎世證券交易所合并而成。盡管與全球第一大證券交易所——紐交所體量相去甚遠,但對于國際公司來說有著前者所不具備的優勢。


目前,瑞交所上市企業數量只有200多家,但上市企業總市值達1.5萬億瑞士法郎(截止2020年8月,約1.56萬億美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這意味著企業的平均估值較高,企業在瑞士上市后有望獲得更高的估值。


在瑞交所上市的公司中,外國公司的占比達到25%,高于除紐交所、納斯達克交易所和倫交所之外的所有其他交易所。且歐洲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中,有三家在瑞交所上市,分別為雀巢、羅氏和諾華。


對于為什么中國公司對瑞士如此感興趣?有投資人指出,“瑞士資本市場規模雖小,但高度發達。上市公司僅有200多家,但平均市值95億美元。可以說資本非常密集,股市相當可控?!?/span>


而且,瑞士是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目的地,約有470家銀行和保險公司,以及約17001個養老基金活躍在市場上,龐大的國際機構客戶基礎下,近60%的財富投資于股票和基金,外國機構投資者目前對瑞士股票的投資約為1.350萬億瑞士法郎。


而在全球跨境私人銀行業務中,瑞士占24%的份額,其私人銀行擁有巨大的融資和配售權,從而使瑞士證券交易所的公司能夠更容易地與國內外投資者建立聯系。換句話說,瑞士證券交易所對于跨國企業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瑞交所CEO迪塞爾霍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包括三一重工、杉杉股份、國軒高科和樂普醫療等10余家公司已經公布了相關計劃,此外還有一批沒有公布具體計劃的企業,但已經表達了赴瑞士上市的興趣?!澳壳斑€沒有中國公司在瑞士上市。但我們很有信心,當一切準備就緒,到今年下半年可以看到首家中國企業在瑞交所上市,甚至不止一家?!?/span>


據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稱,“瑞信正在幫助樂普醫療準備發行GDR?!边@家總部位于蘇黎世的銀行本來也參與了杉杉股份的發行,但后來退出。


02

2022年,VC/PE苦等退出


對于創投機構,退出至關重要。因為有了大量退出案例,拿到收益,LP受到鼓舞,才會有更多資金重新投入。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退出,創投行業都沒有辦法良性循環。然而,不少投資人向記者吐槽,圍繞企業未來退出渠道的不確定性,是當前機構募資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尤其對于美元基金。


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共計192家中企在內地、香港及美國上市,其中139家上市公司背后受到VC/PE機構支持,滲透率高達72.4%,平均賬面回報率為5.88。整體來看,中企成功IPO數量大幅縮減。


賬面退出金額方面,伴隨國際形勢及國家政策的飛速變化,以及北京、上海的疫情影響,2022上半年,VC/PE機構退出降溫顯著,IPO賬面退出回報總規模2234億元,其中1月退出回報規模941億元最為突出。整體來看,同比大幅下滑。


“雖然科創板、北交所給項目帶來更多退出渠道,但不等于機構就一定能賺到錢。”某人民幣基金管理合伙人劉克對融中財經表示到。IPO實際退出的真金白銀決定了一只VC/PE基金的最終回報水平,而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VC/PE基金現金回報更有意義。


2022年,諸多不利條件和政策不確定性等因素會繼續抑制國內私募股權基金的退出。


也正因如此,美股、港股IPO窗口縮小,加上不少基金存續到期,如果IPO項目難以帶動整支基金的收益,那么機構便會更加積極地尋求其他方式的退出。所以越來越多難以上市活著距離IPO仍有一段距離的項目,開始以并購、回購、老股轉讓、S交易等非IPO方式活躍在市場上。


而對那些已上市企業,在VC們尚沒有資金“落袋為安”的情況下,以二次上市來分散風險不失為對投資機構和投資人負責的一種表現。畢竟機構只有項目退得好才是真的好。


最近,美國方面才開始對五家在當地第二上市的中國公司發出最后通牒。這些公司必須適應美國的法律,共有 270 家公司受到這種程序的威脅。而其中23家中概股要“二次上市”以應對潛在的退市不確定性。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相較去年和今年上半年,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對于中概股得以保留美國上市地位,更為樂觀?!澳壳笆袌稣J為中概股退市問題可以解決的概率回升到30%,更多中概股最終仍有可能保留在美上市的地位,一旦這種預期越來越明確,不排除后續市場仍有向上的動能?!?/span>


03

擴大國際融資渠道

歐洲成跨境上市新地


中國企業之前在境外上市,首選美國,但是近期,中概股的波動表現以及美國政府的嚴監管,中國企業不得不另選出路。而現在不僅瑞士證券交易所,法蘭克福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也在當地向中國公司發起攻勢。


2022年7月14日,明陽智能公告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并在“倫交所”上市,明陽智能也成為GDR新規后首個成功案例。


各界認為,瑞士的審計要求比美國寬松,有助于中國企業在遵守中國法律的同時越過海外上市的一大障礙。目前,籌備中的交易規模頗大,按照瑞士標準來看更是如此。據報道,國軒高科擬籌資16億美元,而其業內同行寧波杉杉擬籌資至多10億美元。去年瑞士最大上市交易是PolyPeptide,籌資8.48億瑞郎。2021年,瑞士公司通過公開募股總共僅籌資37億瑞士法郎(合38億美元)。


“這些企業大多集中在制造業,大家可能覺得瑞士、德國等歐洲國家較為擅長制造業或者醫藥行業。相信未來將拓展至更多行業,如一些具有創新性或者具有先進性的企業,中國發行GDR的行業分布也將更加多元化?!比疸y證券全球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孫利軍近期對記者表示。


04

GDR發行,總成本低于境外IPO


所謂全球存托憑證(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GDR)是指在全球公開發行,可在兩個或更多金融市場上交易的股票或債券。


一般而言,存托憑證可分為GDR和CDR(中國存托憑證)兩種。其中,GDR即允許符合條件的滬深上市公司在規定海外交易所發行DR(簡稱“西向業務”);而CDR則允許符合條件的海外發行人在滬深交易所發行DR(簡稱“東向業務”)。


今年2月,證監會正式發布《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將西向業務拓展到瑞士、德國。自此之后,瑞士成為熱門上市地。但早在2018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上市交易暫行辦法》,首開“滬倫通”先河。自此,境內A 股上公司可通過發行GDR直接在英國市場融資。


隨后2021年12月,中國證監會拓寬“滬倫通”業務范圍,在境內,將深交所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全部納入;同時在境外,將歐洲市場拓展至瑞士、德國。


今年3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提出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證監會也隨后回應,稱抓緊推動企業境外上市監管新規落地,支持各類符合條件的企業到境外上市,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


政策鼓勵之下,2022年以來,境內上市公司選擇以 GDR 方式進行海外融資出現明顯提速,且自從目的交易所實現擴容之后,瑞士交易所也逐漸成為上市公司海外GDR 融資的首選之地。


針對為何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選擇發行GDR的問題,投資人表示,相較于境外IPO,GDR發行有其獨有優勢?!癎DR雖然與境外IPO同為國際發行,但考慮到GDR的發行人作為已上市的A股公司,信譽度更高。此外,GDR發行的審核也已十分規范、成熟,涉及的工作量及執行周期也少于境外IPO,總成本低于境外IPO?!?/span>


此外,發行GDR其實可以為中國公司引入國際和國內知名投資者作為股東,使得股權更加多元化,激發創新活力,也有利于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支持下,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赴海外上市。



(融中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