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去年的創投行業受困于資本寒冬和新冠病毒疫情的雙重打擊,募資難題和停工停產可以說是讓眾多中小型企業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而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在去年7月正式在上海揭牌,代表國家隊高調進場,無疑像是一場“春雨”降臨,帶動各路社會資本從源頭上為創投行業注入活水,提振行業信心。而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僅在公司成立一個月后,就開始了第一批子基金管理機構遴選,并于公司揭牌兩個月后便成立了一只子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南京)華映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積極落實國務院對中小企業中長期股權融資扶持政策的部署,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有效促進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發展、支持實體經濟。
?
1 股東陣容非常“豪華”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工信部和財政部牽頭下,中央財政直接出資,聯合眾多國央企、保險機構、基金子公司等于2020年7月16日在上海發起成立了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正式以母基金實體投入運營,推動了國家中小基金的市場化進程,也成為首只成立于北京以外的國家級別母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57.5億元,背后的股東陣容非常“豪華”。其中,中央財政作為第一大股東出資152.5億元,持股比例42.66%;發起人還包括眾多實力雄厚的國央企如上海國盛高投集團、中國煙草、通東科創高投集團等;保險機構如中國人壽、人保財險等。
公司成立至今不到9個月的時間已發起了兩批子基金管理機構遴選。首期9家機構共申請出資約65億元,擬設立子基金總規模約223億,全部完成設立后將撬動3倍的社會資本共同開展對中小企業的投資。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2只子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南京)華映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紹興)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已完成注冊設立及首期出資;第二批子基金管理人已于2021年2月開始招募遴選。
事實上,國家中小基金早在2015年就已經投入運作,并設立了4只直投子基金,分別是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深圳有限合伙)、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江蘇有限合伙)、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江蘇南通有限合伙)、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深圳南山有限合伙),管理機構分別為國中創投、毅達投資、清控銀杏、眾合瑞民。
?
2 提升我國中小企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
發展創新性中小企業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具有重大意義,中小企業更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曾指出,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如何讓中小企業主更專注于主業發展,更好地為經濟發展做貢獻便顯得尤為重要。
但近些年來,隨著企業競爭的日益激烈的影響,許多中小企業面臨著較大的困難,其中直接影響和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便是融資難的問題。因此國家如何幫助中小企業的融資創造更多的條件,是解決當前困境的重中之重。而疫情的沖擊又使不少中小企業面臨著停產停工、資金鏈短缺的危機。在疫情防控期間,國家中小基金的正式揭牌為危難存亡之際的中小企業注入了活水,從源頭上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并助力其復工復產,維持了產業鏈的穩定。
疫情期間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四只實體子基金直接捐贈金額和物資超過260萬元,同時號召被投企業捐款捐物、利用技術和設備優勢向前線輸送“抗疫”物資等,近百家被投企業累計捐贈金額和物資價值超過7000萬元。除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助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外,國家中小基金還通過線上路演的方式為被投企業提供再融資的平臺,為被投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投后服務。作為國家級別母基金,國家中小基金在提振各行各業中小企業信心的同時也為投資者注入了一劑“安定針”,在扶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及其創新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帶頭作用。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成立,是提升我國中小企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帶動我國就業、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增長,并最終實現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
3 統籌角度下的一盤“大棋”
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主要以設立子基金的形式(80%)撬動社會資本,使基金總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同時輔以部分跟投資金(20%),重點解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中長期股權融資問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充分地發揮母、子基金之間的聯動,更好地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為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增量、新動能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國家中小基金過去成立的4只子基金認繳出資總規模195億元,其中國家中小基金出資48億元,帶動了省級、地級等政府引導基金資金約32億元,撬動了包括毅達資本、清控銀杏、中信保誠、安信證券等在內的合計逾114億元社會資金,實現了三倍的杠桿作用。截至2020年8月,四只子基金已經投資了332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06.3億元。而四只子基金投向的領域覆蓋了互聯網新媒體、生物技術與健康領域、高端裝備制造領域、能源環保行業、新材料化工、消費品及現代服務業、信息技術領域等戰略性新興發展行業。
其中,耳熟能詳的被投企業有天眼查、國聯股份、斗魚、邁瑞醫療等龍頭企業。投資地域方面覆蓋了21個省市,在華東、華南、華北、西南、東北等地域均有布局,此外,國家中小基金在近日發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第二批子基金管理機構申報指南》(以下簡稱“申報指南”)中鼓勵子基金在中西部地區登記注冊,兼顧了欠發達區域。可以看出,國家中小基金的投資并不受地域、行業的限制,而是站在一個統籌的角度下一盤“大棋”,從垂直產業入手全方位布局,兼顧區域協調發展,進而帶動全國中小企業整體的活力,同時提升中小企業的深度與廣度,優化產業經濟結構,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國家中小基金不僅聚焦于一些在產業鏈中有重大示范效應的創新型龍頭企業,以此激勵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發展,還關注一些有硬科技支撐、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如中鋰新材等,打造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融通創新產業生態。而從被投企業價值增長方面來看,邁瑞醫療在接受投資兩年后成功登陸創業板,并創造了創業板最大募資額;斗魚也在接受投資三年后,于2019年在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中鋰新材也被以超過初始投資4倍的價格被長園高投集團并購。
?
4 堅持三個原則
國家中小基金的成立與運營精準幫助了中小企業與資本對接,提升了各地創新創業積極性,其成立可以看作國家投融資機制的一個創新舉動,為確保基金規范、高效運營,國務院針對中小基金運營提出了三個原則。
一是堅持政策導向。作為由政府主導發起設立的政府性母基金,國家中小基金充分發揮了政府宏觀精準定向調控的特點,圍繞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目標,與社會攜手合力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在吸引社會資金方面,通過社會出資人優先分紅、國家出資收益適當讓利等措施,更多吸引社會資本,吸收并加倍釋放中小企業的“源頭活水”。在投資地域和領域方面,國家中小基金也采取了不設限的形式,重點圍繞國家戰略性發展領域布局,將政策惠及至各個地域、各個領域的種子期和初創期成長企業。此外,國家中小基金作為國家級別的母基金,也可以起到對各地級政策性基金的引導示范作用,立足全國,充分帶動并引導地級政策性基金,共同積極探索構建中小企業基金的投資生態體系,不斷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股權投資規模,激發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二是市場化運營。國家中小基金成立后更加推進了其市場化運作,基金的發起設立、投資運營、投后管理、到期退出等均按照商業化的原則操作,摒棄了過去政府部門點對點分配資金的方式。此外,國家中小基金還設有理事會,理事會由國家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工商總局等五部委組成。為貫徹基金市場化運營,理事會并不干涉基金的具體運營,主要負責引導、監督,定期向國務院報告基金的運行情況,并公開相關信息,以保證信息透明,并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作為市場化運作的政府引導基金,就必然要受到市場化的考驗,對中小企業的投資并不僅限于扶持,還會要求一定程度上的利潤最大化。由此也可以更好地保證基金投向真正具有創新能力、光明發展前景的種子、初創期企業。
三是專業化管理。為確保投資質量,國家中小基金對于子基金管理公司設置的準入門檻相當高,尤其關注管理公司的募資能力、管理能力及過往業績。近日公布的申報指南中明確規定單只子基金認繳出資總規模原則上不低于15億元,國家中小基金出資不超過30%,其余向社會募集,而管理機構應在通知中選確認后6個月內完成設立任務,原則上9個月內啟動并落實首批投資,這意味著管理公司需要在6個月內募集到至少10億元的社會資金,對管理公司的募資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歷史業績也是國家中小基金篩選管理公司的另一主要指標,《申報指南》要求管理機構累計實際管理的創業投資基金和主要投資早中期中小企業項目的股權投資基金不少于3只,累計管理規模不低于 15 億元;過往管理子基金表現中要求已清算的DPI不低于100%、退出期DPI不低于60%、投資期DPI不低于10%。這進一步提升了準入門檻,也為母基金和財政資金建立了另一道“防火墻”,使得資金可以“快、準、狠”地投向真正具有價值、且符合戰略目標的企業。
國家中小基金旨在聚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目標,促進區域協同發展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走市場化、公司化、專業化的道路,充分發揮中央財政的撬動和乘數作用,使基金總規模放大到1000億元以上,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股權投資規模。而國家中小基金未來也將“政策性”、“市場化”相協調,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投融資機制創新的道路,積極發揮母基金和子基金協同聯動效應,逐步形成子基金生態體系,助力中小企業高效融資、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做強做大民族品牌,進而以產業經濟的維度進行雙重優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融中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