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與碳中和(雙碳目標)是全球大勢所趨。
雙碳目標的提出不僅彰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大國擔當,更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光伏、風電等非化石能源將加快發展,傳統能源將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節能節材與循環利用將日益得到重視,碳技術(捕集、封存、利用)與碳市場將得到更積極探索。
春江水暖鴨先知,跟國家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資本首先開始發力,作為行業發展最為敏感的資本,碳中和概念成為股權投資領域一時炙手可熱的風口。?在這股浪潮中,自然會催生新的商業形態和技術創新。
隨著碳中和元年的到來,市場預測,一批新的投資機會正在醞釀生成。“碳中和目標推動了我國能源結構、產業機構和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投資機構可以從能源替代、綠色技術創新以及循環經濟等方面發掘投資機會。”充換電網絡、網約車出行平臺、智能車輛管理平臺、電池資產管理、電池梯次利用,新能源技術、材料、工藝、光伏、新能源汽車和芯片等產業鏈上下游,在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筑、農業、負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與數字化等領域,正在不斷涌現一些新的綠色技術和模式,孕育著重要投資機遇。
在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市場化資本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股權投資就是最有力的代表。一級市場頭部GP們開始積極行動,高瓴首先行動起來,高舉碳中和大旗,從基金募資和投資方向進行聚焦布局。
在3月20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高瓴資本高投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表示,在助力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上,市場化的PE/VC機構大有可為。
綠色轉型成為未來最大的確定性,將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領域,綠色股權投資正當其時。張磊認為,在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筑、農業、負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與數字化等領域,正在不斷涌現一些新的綠色技術和模式,孕育著重要投資機遇。
3月21日,上市公司協鑫能科發布公告稱,擬和中金資本合作發起設立一只以“碳中和”為主題的產業基金——中金協鑫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基金總規模不超過100億元,首期規模約40億元。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國內部分VC/PE在綠色低碳產業領域早已深耕許久,ESG和綠色投資理念也成為股權投資行業日漸重視的一種新興投資模式。這給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對于綠色股權投資的探索又增加了一把火。
對于傳統產業而言,碳中和或將成為“供給側改革2.0”。碳中和在為環保行業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在一個更長的維度、以嚴格的環保標準逼迫高耗能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出清,能夠直接或間接起到節能減排作用的傳統行業,也將迎來“彎道超車”式的發展機遇。
對于新興產業而言,碳中和將產業引入飛速增長的快車道。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能源供給格局,不僅直接推動風光發電產業鏈的發展,也將為中間環節和下游能源消費創造出新格局,如有色金屬行業的新能源金屬,化工行業的新能源材料,機械行業的光伏和鋰電設備,電力設備行業的電化學儲能與特高壓運輸,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等,都將迎來廣闊的增長空間。
對于投資機構來說,這個賽道的投資邏輯在成為國家戰略之后的布局重點?哪些行業是vc和pe的最愛?會有哪些新的商業模式出來?對于國內VC/PE而言,綠色投資的投資理念到投資體系的如何完整搭建?
為此,本刊采訪了11家投資機構,其中有一直在新能源環保領域深耕的青域基金等,也有責任驅使投資此賽道的諸如高瓴、盛世投資等,作為碳中和投資領域的先行者,他們思考著,行動著。
?
北創綠色合伙人、風控負責人趙志強:科技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能力。我們關注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同時積極與基石投資人等產業和研究機構構建產業創新和技術研究平臺,與碳減排等新興領域、新興環保業態共同成長。我們逐漸開發和完善ESG相應的監測、評價和完善體系,賦能投資組合,助力基金和投資組合的長期可持續,陪伴企業共同成長
北汽產投董事總經理賈廣宏:未來,新能源汽車、交通、能源將協同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其中,新能源汽車將逐步成為能源革命和出行革命的重要驅動力。由此,圍繞智慧新能源汽車、智慧能源和智慧交通,必然會不斷涌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我們不僅要在戰略上高度重視綠色投資這波浪潮,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在戰術上,更要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在此基礎上建立適應中國本土特色的ESG體系,并融入募投管退各個環節。
紅杉資本中國創始人沈南鵬:通過創新手段應對時代命題,一直是紅杉中國的追求和基因。碳中和即當下關系到人類命運的關鍵命題。過去16年,紅杉持續推動碳中和創新技術在新能源、數字經濟、智慧交通等領域的價值重構,支持了一大批創業企業快速壯大,但這還遠遠不夠。因此,紅杉聯手遠景設立碳中和基金,共同探索更常態化、系統化的低碳創新應用方案。未來,遠景與紅杉將優勢協同,通過產業基金投資培育創新生態,加快形成碳中和技術和產業鏈,推動全球零碳轉型。
高瓴合伙人李良:對企業來說,低碳轉型是打破發展慣性、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更是主動作為、重塑核心競爭力的歷史機遇。我們希望,通過與供應商、客戶、合作伙伴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高瓴投資支持的企業能給擁抱變化,率先行動起來,著手推進自身的“碳中和”規劃。化挑戰為先機,視轉型為機遇,加速推進運營環節的低碳轉型。
華軟資本董事長王廣宇:從資金端,政府應積極鼓勵大量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流向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領域和企業。從配套激勵上,通過稅收優惠、風險補償、備案綠色通道、績效評價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同時,榜樣的力量可以帶動更多機構行動起來,股權投資領域中越來越多的頭部機構積極踐行ESG與綠色投資理念,這給眾多行業機構起到了表率作用,通過交流和分享ESG投資與綠色投資的相關經驗,相信最終能夠形成既能對標國際市場又符合中國國情的ESG投資框架與評價標準。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核心理念。
綠動資本董事長兼CEO白波:我們堅信綠色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綠色投資也必然大有可為。中國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踐行者,長期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但很長一段時間,市場一直存在某些偏見,認為綠色不是一門好生意。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專業化團隊,集聚一些有責任的LP,投資一些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牽手一批有著共同理念的合作伙伴,共同構建綠色投資生態圈,通過投資為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助力。
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我們在碳中和相關投資中著眼于碳減排邊際成本最優的技術和資產。隨著碳達峰減排政策的深入博弈和配套資源的到位,產業政策制訂者最終會選擇一個全社會成本最低的碳減排路徑。作為先導性的行業風投機構,在碳定價(or碳市場)短周期內仍無法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覆蓋時,青域基金將綜合以下三方面的產業要素進行投資布局:一是技術減排潛力和產業碳排放最佳實踐;二是減排成本構成和趨勢;三是減排技術之間相互影響。
盛世投資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合伙人姜燕:對于LP、GP以及被投企業而言,踐行ESG理念不僅能夠確保企業合規運營,還能夠創造積極的經濟、環境與社會價值。投資機構通過積極踐行ESG理念,一方面強化了公司治理與運營管理的規范性;另一方面在投資全流程中融入ESG因素,有助于識別和評估被投基金與項目的潛在ESG風險,發揮風險防控的作用。在投后管理階段,通過ESG賦能和提升ESG表現,有助于提升項目的核心競爭力、退出估值與流動性,有利于項目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保障投資人的收益與回報,同時,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榆煤基金:碳中和孕育的投資機會在各行各業都有涉及,但是從碳排放占比角度來講,最為迫切的是在能源、化工等領域,最終目的是迅速降低這些領域的碳排放或者尋找替代方式降低傳統產能,實現路徑卻有許多,包括裝備升級、工藝改造、環保設備、新型原材料、新型添加劑等等,本質來說都是增長機遇,也是投資機會。
中金資本管理委員會委員、董事總經理佟重:碳中和是一項時間跨度極長、投資金額巨大的變革。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碳中和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推動碳中和轉型難度大,但也有望成為潛在碳中和革命的受益者。這場革命會對行業、產業結構及區域經濟產生較大中長期影響。我們判斷綠色發展的大趨勢,在產業和地域層面帶來如下幾大趨勢:能源變“輕”、金融變“重”、商品“再生”、科技“助力”、區域“重塑”、消費“低碳”等等。如果應對成功,中國也將成功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進口依賴,且進一步發揮制造業大國的優勢,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中占得一席之地。
中科創星投資部執行董事、能源組負責人張萌:碳中和這一概念的背后有三個核心:一是推動更高質量的發展,能源利用要兼顧環境和效率;二是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不僅是能源基礎設施,還涉及工業、交通、建筑和農業等領域;三是提高能源安全冗余,改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
碳中和也是一種政策宣示,意味著中國在努力解決自身發展問題,滿足本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開始兼顧引領世界走向共同發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融中財經)